HashKey Group董事長兼CEO肖風博士SmartCon 2024演講全文:「上鏈」與「在鏈」

[基金优选] 时间:2025-05-15 07:00:56 来源:永州新闻网 作者:新股 点击:145次

10月31日,HashKey Group董事長兼CEO肖風博士在由Chainlink主辦的SmartCon 2024上,發表了題為「上鏈」與「在鏈」主題演講。 以下為演講全文,整理自現場速記,有部分不影響原意的删减。

大家好,非常高興來到Chainlink主辦的SmartCon 2024,Chainlink是一個去中心化的Oracle網絡,將區塊鏈與鏈下數據連結起來,所以上鏈顯然是Chainlink的一個最覈心的一個業務,那麼今天我想要來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「上鏈」與「在鏈」。

傳統金融市場VS加密金融市場

回溯過往十年區塊鏈的發展,實際上我們正在建設的一個新的金融市場體系,即加密金融市場(Crypto Financial Market)。

不同於傳統金融市場體系,採用分佈式記帳,銀行帳戶記錄用戶的所有的經濟活動,記帳的組織為法幣的模式。 從2009年比特幣誕生以來,區塊鏈採用分佈式記帳,基於數位貨幣記帳,相應的記帳組織採用加密貨幣的形式。

這顯然這是兩套金融市場體系。 但是這兩套金融市場體系,逐漸開始有互聯互通的趨勢。

2025:互聯互通

這兩個市場的互聯互通,可以通過以下五個途徑。

第一是Stablecoin穩定幣。 現時市場預測2024年,Stablecoin的交易額會達到六萬億美元。 通過法幣代幣化的PayFi,是法幣和加密貨幣聯通的最大一個通路。

第二是ETF,加密資產的鏈下證券化,把鏈上的數位原生資產放到鏈下變成ETF。 現時,美國現貨比特幣ETF鏈上總持倉量有接近七百億美元,這種管道,方便傳統投資者在不需要管理自己的私密金鑰的情况下,去配寘加密貨幣資產。

第三是最近討論度很高的新資產類別就是RWA(現實資產代幣化)。 RWA是傳統資產,通過包括像Chainlink Oracle上鏈,但上鏈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,Oracle只是一個通道,目的是上鏈之後是把資產代幣化。

第四個途徑是STO(證券型代幣發行),在過去五六年的時間大家一直在討論,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很多實際案例。 我相信在未來的六個月的時間就會看到,很多從事Web3的商業,將股權直接用Token的形式去融資、去上市,可能不再需要不再走唯一的一條IPO的路徑。

以上四類途徑,其實都需要通過合規、持牌、受監管的金融機構來進行,囙此,持牌金融機構顯然是幫助把兩個金融市場,打通的通路之一。

「上鏈」與「在鏈」

所有的資產存在兩種狀態,一種叫做上鏈,所有的現實世界資產,所有數位孿生的資產上鏈,就是把這些資產數據登記在DLT(分佈式帳本)上面。 分佈式帳本和之前的所有的帳本體系最大的不同,就是它是一個公開透明的全球化的公共帳本。 當數據資訊或者資產能够登記在DLT上,那麼就獲得了一個全球的流動性。

另外一種狀態是數位原生資產,本身就發生在鏈上。 例如,比特幣就是一個數位原生資產,它本身就發生在Blockchain上,從鏈上到鏈下需要進行證券化,這就為傳統金融市場投資者一個非常方便的通路,在不需要管理自己的私密金鑰的情况下,也能够分享加密貨幣所帶來的巨大的一個回報。

「上鏈」的三個管道

上鏈的管道將越來越豐富,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。

首先是數據上鏈,例如從Chainlink這個角度來說,把Web2世界的一些數據通過Oracle搬到鏈上,讓這些數據,成為一個在全球公開帳本上所登記的資產或者數據。

其次,DePIN(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絡)是這段時間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,DePIN所要做的是把硬體設備上到鏈上。 DePIN上鏈並不是它的最終目的,設備能够上鏈,是因為上鏈之後才能够實現RWA,把現實世界的硬體設備Tokenisation(代幣化)。

第三個上鏈的管道就是資產上鏈,也就是所謂的DeFi(去中心化金融),把現實世界的很多金融資代幣化。

不管用何種方式去上鏈,其實最終的目的,或者說希望創造的商業閉環,是Tokenisation,即代幣化。 是為了資產能够在全球獲得流動性,能够方便全球的投資者。 無論資產是在中國、美國還是在阿根廷,只要它在區塊鏈上,只要它登記在DLT帳本上,全球任何投資者都能在Blockchain上對它進行投資。

DLT的兩層價值

在兩個層次上使用DLT,一個是我們可以用DLT來對現實世界非常成熟一些商業模式,進行一些邊際效益上的改善。

比如說,國際清算組織BIS推動通過DLT,對銀行資金結算和清算,能够降本增效,但它並不改變現在現有清算和結算的商業模式。

除此之外,如果用現有的模式做跨境支付,可能需要付3%到6%仲介的成本,如果用DLT,仲介費可能會從3%降到3‰。 所以現時傳統的銀行,也紛紛在討論如何用DLT來改善銀行內部的流程、存款、貸款、匯款,所以香港金管局也在鼓勵銀行存款代幣化,把存款Tokenisation。

但是,只有把DLT看成是一整套的機制,一個體系的變革,才可能創新商業模式。 比特幣就是在DLT上創作出來一個嶄新的商業模式,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裏,就會創造出來一個新的資產類別,這個資產類別就是Token。

DLT上的Token的價值,實際上來源於電腦系統,是一種使用許可。 ChatGPT誕生之後,在AI時代,Token是一個數據的組織,也是一個計價單位。 向用戶收取的費用,實際上是用戶輸入或者輸出的Token個數。

Token:加密資產

在DLT裏Token的範圍有更大的進化,它變成一類金融資產。 因為有了DLT,有了區塊鏈,創造出一個新的資產,即加密資產(Crypto Asset),這是一類最嶄新的資產類別。

Token從資產的角度,是基於密碼學,基於區塊鏈這樣的分佈式帳本,基於自我管理的數位錢包。 HashKey交易所,是幫助用戶處理Crypto(虛擬貨幣)的交易投資。 HashKey Exchange和傳統股票交易所的最大的不同就是,在HashKey Exchange交易的所有Crypto,或者所有Token,用戶自我管理資產,可以將在HashKey Exchange購買的虛擬貨幣取出,到其他虛擬資產交易所交易,反之亦然,這也是Web2跟Web3最大的不同。

能滿足合規需求的DLT

當互聯互通時代到來的時候,當傳統金融和加密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時候,對分佈式帳本有新的需求產生,這個需求就是合規、KYC、AML和CFT,就是認識客戶、反洗錢和反恐融資。 因為只要涉及到金融,不管你是傳統金融還是加密金融。 存款、匯款、貸款以及投資交易,都具有非常大的外部性。 外部性需要獨立協力廠商的監管,所以持牌、合規、受監管,在互聯互通之後會變得越來越重要。

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面,大家強調去中心化,強調自組織,強調分佈式,因為從基礎設施的角度,一定是去中心化的。 但是走到應用層的時候,那就必然會面向具體的場景,具體的司法區域,具體的用戶,具體的需求,那麼有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外部性,囙此需要協力廠商的監管。

所以,HashKey計畫在十二月份推出HashKey Chain,基於乙太坊的二層協定。 歡迎大家跟我們來合作,HashKey Chain與其他Chain不同的地方是,我們會提供,從KYC、AML到CFT,不同層次、不同的金融服務、不同的金融產品,對KYC的要求可能會有區別,讓大家能够在合規、受監管的前提下,安全地從事區塊鏈上面的應用,尤其是涉及到虛擬貨幣以及Token方面的應用。

“客戶要的是牆上的洞,而不是手中的電鑽”

最後,我想以德國博世公司CEO的一句話結束本次演講,客戶想要的是牆上的那個洞,而不是手中的電鑽。

DLT、Chain都是電鑽,用戶不是要Blockchain,是要基於區塊鏈上的很多應用,基於區塊鏈,基於分佈式帳本所創造出來的很多新的資產,這些資產能够成為用戶資產配寘裏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。

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,謝謝大家。

(责任编辑:基金专题)

相关内容
精彩推荐
热门点击
友情链接